目 录 一、总规修编原因、重要性、修编过程 1修编原因 2修编意义 3编制过程 二、规划内容 1区域协调 2市域空间管制及城市发展条件 3城市性质和规模 4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与用地规划 5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8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 9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10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时序 三、广纳民意 四、反馈意见表 德阳市人民政府 2009年5月 一、总规 修编原因、修编意义、修编过程 1修编原因 (1)国家战略重点转移和宏观发展形势的转变 近年来,国家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也开始向内地转移,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尤其是在当前灾后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部已经成为下一阶段全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德阳凭借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发展条件,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具有突出优势。从产业发展阶段看,中国已经进入重工业时代,德阳正是一个以重装工业为主的城市。国家发展重点转移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给德阳城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2)“5•12”地震和灾后重建带来的影响 在“5•12”特大地震中,绵竹、什邡为极重灾区,旌阳区、广汉、中江、罗江为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中,将逐渐引导人口和产业从地质灾害易发区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地区转移,德阳中心城区及其他平原地区城镇发展地位上升。国家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开始启动,德阳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地区,急需落实大批重建项目。因此,受“5•12”地震和灾后重建的影响,德阳市需要在安全优先的前提下,对市域城镇和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进行调整,落实灾后重建项目,保障灾后重建顺利进行。 (3)区域交通体系的变化 四川省委提出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目标,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与德阳密切相关的绵成乐城际铁路、成兰铁路、成绵高速公路复线等交通干线即将建设,天星大道和旌江大道也已开工建设。这些将对德阳市域和城区的交通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也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4)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的要求 在2007年6月成渝共同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德阳市成为四川省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市,要求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2008年10月,国家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这些对德阳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 (5)上版规划即将到期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即将到期,部分规划指标已经突破,不能继续指导城市新的建设。为了更好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需对原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总之,在国家战略重心西移和灾后重建的大背景下,德阳市未来面临大发展。德阳市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以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协调各项建设,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带动灾区的恢复重建和长远发展。 2修编意义 为了解决德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优先,远近结合,科学重建,保障德阳市灾后重建与长远发展的顺利进行。 1.优先解决与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重点解决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各项民生问题。 2.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工程地质条件,优化市域城镇布局,提高中心城市和各级城镇的安全保障能力。 3.节约土地、水等资源,加强基本农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保护,保护德阳城市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 4.结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5.在对城市远景空间发展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城市远期用地布局,落实重建期建设项目,实现科学重建。 (2)规划目标 1.市域发展目标 德阳市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 2.中心城区发展目标 德阳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以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职业教育、技术研发和休闲娱乐为支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集山水景观、自然生态特色为一体的安全、生态、山水宜居城市。 3编制过程 2007年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工作的请示》,同意对1998年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8年1月,德阳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编制《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08年3月5日-3月25日,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组赴德阳进行现状调研,对德阳市中心城区进行详细踏勘,对德阳市直各部门和下辖市区县进行实地走访、座谈,召开了城市社会经济、规划建设、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文化、城乡统筹等多个座谈会,听取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对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意见,并收集了大量资料。项目组回京后,抓紧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和规划方案的初步设计。2008年5月中旬,四川省发生汶川特大地震,项目组参与灾后重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暂时中止。2008年8月初,德阳城市总体规划重新启动。2008年9月,项目组先后向德阳市规划和建设局、德阳市市政府、德阳市委主要领导进行方案汇报,就德阳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2008年10月,项目组向德阳市规划委员会和德阳市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汇报方案成果,多方面征求意见,完成了德阳市纲要阶段成果内容的编制,2008年12月,顺利通过由省建设厅主持的技术评审会。 二、规划内容 规划期限:本规划分为重建期(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三个阶段。 规划范围:本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旌阳区行政辖区,面积为648平方公里。为控制城市远景发展空间,划定广汉市小汉、金鱼、连山、新华四镇为规划协调区,总面积133平方公里。 1区域协调 (1)市域发展目标 德阳市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 (2)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根据德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人口转移等条件,预测2010年德阳市域人口为395万人,2020年为456万人;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4%,城镇人口约179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5%,城镇人口约295万人。 (3)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域中心城市(5个)、重点镇(13个)、一般镇(72个)四个等级;规划期末形成1个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4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1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13个3-10万人的小城镇,25个1-3万人的小城镇,47个1万人以下的小城镇。 (4)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圈、三轴、两线、三区”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圈:半小时城镇圈 三轴:成德绵主轴、东轴、西轴 两线:中江-绵竹-茂县、德阳-什邡-红白城镇联络线 三区:高山生态保障区、平原重点发展区和丘陵适度发展区 (5)中心城区 城市性质: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4平方公里,2020年人均用地指标为114平方米。 (6)重点灾后重建城市 1.绵竹城区 城市职能:中国名酒酿造基地,川西重要的工贸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为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4平方公里。 2.什邡城区 城市职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食品、饮料、旅游、精细化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为2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4平方公里。 3.广汉城区 城市职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加工业及旅游业为重点的古蜀文化旅游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为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6平方公里。 4.中江城区 城市职能: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电子、食品加工、轻纺、制药、商业贸易为主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4平方公里。 5.罗江县城 城镇职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德阳市域北部门户,以弘扬三国文化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以发展塑胶原料、电子材料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镇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 6.原地异址重建城镇 ①.汉旺镇。采用原地异址重建方式,在镇域范围内选址建设新镇区。老镇区作为地震遗址保护区,以保护为主,选择性地开展遗址展示活动。新镇区规划2020年城镇人口3万人,建设用地3.1平方公里。 ②.八角镇。震后无再建条件,采取原址异地重建的方式,将八角镇搬迁至五马村进行建设。规划期内应严格控制城镇规模,2020年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别为0.5万人和0.5平方公里。 2市域空间管制及城市发展条件 ①.强化中心。②.打造新区。 ③.优化布局 ④.理顺交通。 ⑤.提升品质。⑥.弹性发展。 (2)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空间结构 形成“一心,两轴,三带”的“川”字形空间布局结构。 ①.一心。指德阳市的综合城市中心。改造提升德阳现有的城市中心,打造以文庙广场为中心、以长江路为轴线、横跨绵远河东西两岸的综合城市中心。 ②.两轴。指沿绵远河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与沿长江路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串联多个城市中心,既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也是城市主要的生产、生活服务及景观轴。 ③.三带。指以宝成铁路为主轴的西部综合产业带、以绵远河为主轴的中部生活服务带和沿东山南北延伸的东部生态休闲宜居带。 2.片区功能布局 ①.中心片区。②.八角片区。③.天元片区。 ④.城北片区。⑤.东山片区。
二、规划内容 规划期限:本规划分为重建期(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三个阶段。 规划范围:本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旌阳区行政辖区,面积为648平方公里。为控制城市远景发展空间,划定广汉市小汉、金鱼、连山、新华四镇为规划协调区,总面积133平方公里。 1区域协调 (1)市域发展目标 德阳市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 (2)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根据德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人口转移等条件,预测2010年德阳市域人口为395万人,2020年为456万人;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4%,城镇人口约179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5%,城镇人口约295万人。 (3)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域中心城市(5个)、重点镇(13个)、一般镇(72个)四个等级;规划期末形成1个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4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1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13个3-10万人的小城镇,25个1-3万人的小城镇,47个1万人以下的小城镇。
(4)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圈、三轴、两线、三区”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圈:半小时城镇圈
三轴:成德绵主轴、东轴、西轴
两线:中江-绵竹-茂县、德阳-什邡-红白城镇联络线
三区:高山生态保障区、平原重点发展区和丘陵适度发展区
(5)中心城区
城市性质: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4平方公里,2020年人均用地指标为114平方米。
(6)重点灾后重建城市
1.绵竹城区
城市职能:中国名酒酿造基地,川西重要的工贸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为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4平方公里。
2.什邡城区
城市职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食品、饮料、旅游、精细化工为主导的综合性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为2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4平方公里。
3.广汉城区
城市职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加工业及旅游业为重点的古蜀文化旅游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为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6平方公里。
4.中江城区
城市职能: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电子、食品加工、轻纺、制药、商业贸易为主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城市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4平方公里。
5.罗江县城
城镇职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德阳市域北部门户,以弘扬三国文化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以发展塑胶原料、电子材料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镇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
6.原地异址重建城镇
①.汉旺镇。采用原地异址重建方式,在镇域范围内选址建设新镇区。老镇区作为地震遗址保护区,以保护为主,选择性地开展遗址展示活动。新镇区规划2020年城镇人口3万人,建设用地3.1平方公里。
②.八角镇。震后无再建条件,采取原址异地重建的方式,将八角镇搬迁至五马村进行建设。规划期内应严格控制城镇规模,2020年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别为0.5万人和0.5平方公里。
2市域空间管制及城市发展条件
①.强化中心。②.打造新区。
③.优化布局 ④.理顺交通。
⑤.提升品质。⑥.弹性发展。
(2)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空间结构
形成“一心,两轴,三带”的“川”字形空间布局结构。
①.一心。指德阳市的综合城市中心。改造提升德阳现有的城市中心,打造以文庙广场为中心、以长江路为轴线、横跨绵远河东西两岸的综合城市中心。
②.两轴。指沿绵远河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与沿长江路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串联多个城市中心,既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也是城市主要的生产、生活服务及景观轴。 ③.三带。指以宝成铁路为主轴的西部综合产业带、以绵远河为主轴的中部生活服务带和沿东山南北延伸的东部生态休闲宜居带。 2.片区功能布局 ①.中心片区。②.八角片区。③.天元片区。 ④.城北片区。⑤.东山片区。